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,秦国,这个曾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国家,正悄然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
战国末年,烽火连天,七雄争霸,秦国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,逐渐崛起,成为列国间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,强盛之下,亦有隐忧。
秦国内部,关于如何更好地凝聚人心,激发民众的忠诚与爱国情怀,成为朝堂上下热议的话题。
年轻的太子扶苏,自幼便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智慧与仁慈。
他深知,一个国家的强大,不仅需要铁血的法律与严明的军功制度,更需要人民内心的归属与认同。
一日,春日和煦,扶苏漫步于皇城的青石板路上,心中却翻涌着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。
“父王,儿臣以为,秦国虽强,但若仅凭军功爵位维系黔首之心,恐非长久之计。”
在一次朝议上,扶苏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,目光坚定地望向高坐龙椅的秦王政,语气中既有敬重,又不乏改革的迫切。
秦王政闻言,眉头微蹙,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提议感到意外,但并未立即反驳,而是示意扶苏继续说下去。
“儿臣认为,秦国的子民,不应仅被视为战场上的棋子,他们有血有肉,有情有义。
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,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国家的温暖与尊重。”
扶苏的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,字字句句敲击在每位大臣的心头。
“具体而言,儿臣建议设立‘忠勇堂’,专门记录那些虽未立显赫军功,却在战场上默默奉献的士兵事迹。
每年春秋两祭,由王室亲自主持,表彰他们的忠诚与牺牲,让其家族荣耀,让后世铭记。”
扶苏的提议,既是对现有军功制度的补充,也是对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融合。
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议论纷纷。
有的老臣面露疑虑,担心此举会削弱军功制度的激励效果;而年轻一辈的官员则多表赞同,认为这能更好地